中國三峽工程報:一個被“大橋”激活的村莊
一個被“大橋”激活的村莊
本報特約記者 彭宗衛
沿著清江往東南走,進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橋村,眼前突然跳出一座新大橋。
“這座橋,我們苦苦盼了38年,現在終于橋通了!”說起大橋通車,村民們的嗓門高了一大截。
高橋的故事,樁樁件件,說來話長。
高橋村位于落雁山半島西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隔河巖水電站蓄水,長陽縣境內形成了綿延70多公里的高峽平湖和126處島嶼及半島,落雁山半島就是其中之一。半島上近萬名群眾出行只能繞山路或靠渡船過河,交通極為不便。
高橋沒橋,小康無路。38年來,高橋村群眾一直期盼能建一座橋,將落雁山半島和都鎮灣鎮連起來。
2015年,三峽集團所屬湖北能源清江公司對口幫扶高橋村,成立駐村工作隊,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隊調研后提出,要想帶領高橋村民脫貧致富,必須打破交通阻礙。
歷時一千多個日夜的建設,2023年11月9日,大橋終于通車了,高橋、樟木壘、居溪、三洞水、曉溪等5個村子萬余名群眾告別“渡船過河”的日子,落雁山半島從此不再是地理與經濟上的“孤島”。
通車時,都鎮灣鎮鎮政府拍了一個宣傳片《圓夢》。“終于圓夢了!”這部片子,看哭了很多人。
今年77歲的農民鄧開成,是一位有58年黨齡的老黨員,家住大橋橋頭。從大橋動工那天起,他每天都要到工地上看幾遍。老鄧說,他受夠了沒有橋不通路的苦楚。
“以前山高路陡,出行全靠渡船,下午4點就停渡,非常不方便。去鎮上趕集來回要一整天,渡船至少要花費30元,老百姓生產的東西無法變現。”老鄧成指著大橋說,現在橋通了,村里有百余戶群眾買了汽車,開車到鎮上只要10分鐘,就是走路到鎮上也只要個把小時。
五六年來,大橋成了老鄧每天的“打卡點”。眼看著大橋建起來,群眾給他取了個綽號“橋長”,而且喊出了名。
“建大橋是我們這輩人最大的心愿,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老鄧說。
大橋通了,鄉親們的發展思路也打開了。
過去苦于交通不便,高橋村民黃友誼帶著一家人在鎮上經營賓館和物流運輸。通車后,他很快嗅到發展機遇,帶著全家人回村,流轉了40多畝土地,種植經濟作物梔果——這是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的“拳頭產業”。
在巴掌大的山地里,記者看到黃友誼和28歲的兒子黃博文正在地里扦插育苗。黃友誼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梔果產業發展計劃。
“現在橋通了,快遞能進村。春節前后,我打算請省農科院的專家進村里,教村里群眾護花培果。”黃友誼說。黃博文補了一句:“現在要搞科學種田,才有前途!”帶頭發展梔果產業,黃友誼父子信心十足。
水庫對面幾百米的武落鐘離山,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清江畫廊的核心景區之一。“大橋通車,不僅激活了村子,也打開了山門。”黃友誼正盤算著把民宿也開起來。
“開門迎客是大家當前正忙活的事兒。我們得把村子打扮起來,做好人居環境改善。接下來我們一方面要幫助高橋村鞏固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一方面要通過培育市場主體帶動高橋村產業盡快發展。”清江公司駐高橋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涂泓說。
離開高橋村之前,村黨支部書記余文超拉著記者的手,講述了村黨支部開展“小幸福”行動的故事。
原來,高橋大橋通車后,村里仍然有許多老人和行動不便的村民,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到集鎮辦事、看病、購物十分困難。高橋村黨支部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后,決定開展“小幸福”行動,為村里65歲以上及行動不便的村民到集鎮辦事提供免費接送服務。
大橋通車一年,村里環境在變,新故事也在不斷發生。越來越多的“小幸福”涌進高橋,給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本文載于2025年2月7日《中國三峽工程報》)
發布日期:2025年0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