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这里只有是精品6丨羞羞影院成人午夜爽爽在线丨人人做人碰人人添丨色欲久久综合网天天看丨国产果冻一区二区日韩

當前位置:

[要聞]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 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發布日期:2021年02月26日
來源:湖北能源
字體大小: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系列解讀(三)

  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提出“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能素質。中央文件第一次使用“技能形成體系”概念,用來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等相關制度體系,重新建構有利于產業工人技能素質提升的體制環境,是《改革方案》的一個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視和決心。

  一、“技能形成體系”內涵豐富

  技能形成體系是源自演化經濟學的一個學術概念,是指國家協調社會各部門、各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以達成社會合作的方式,培育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技能的系統性制度安排,包括責任分擔的技能投資制度、標準化與可轉移的技能供應制度、科學公正的技能評價和資格認證制度、公平可信的技能使用制度(包含薪酬體系、集體協商、學徒制等)及多方支持的社會合作制度等。

  單個勞動者獲得技能、提高技能和使用技能或許是單純的個體行為,一大批勞動者獲得技能、提高技能和使用技能則是集體意義上的社會行為,需要協調和平衡政府部門、教育與培訓系統、企業(資本)以及勞動力等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生成一種有利于技能傳遞和形成的體制環境。

  德國技能形成體系被公認為是工業化國家的成功范式,具有兩個關鍵特征:工業技能資格由國家統一認證和企業培訓由工會全程監管。作為德國技能供應制度的標志,“雙元制”學徒制培養模式卓有成效:一是企業是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主體,通過廠辦技校、設立學徒工實訓車間的培養方式,產教融合、工學一體;二是培養成本由企業和學徒工雙方分擔,政府通過設立公立技校和促進義務職業教育方式補貼部分成本,行業協會和工會通過集體協商簽訂合同保障學徒工收入待遇;三是聯邦職業教育委員會、企業聯合會、工會、政府聯合進行技能考核評價和技能資格認證;四是通過立法由工會監督學徒工的培訓質量。德國通過企業雇主、工會和政府等多方協商的合作方式,化解了企業不愿提供培訓只想挖人搭便車的市場失靈問題,解決了高速工業化過程中的技工荒難題。

  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就是要通過改革和完善相關制度,有效干預技能形成過程,形成有利于提高產業工人隊伍技能水平的體制環境,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提供強大的技能支撐和人才保障。主要舉措包括: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改革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統籌發展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改進產業工人技能評價方式、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穩定就業等。

  二、統籌發展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在《改革方案》中,職業教育是指入職前的各層次各類型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提供的技能教育,或是指未來產業工人的培養;職業培訓是指產業工人崗位技能培訓,主要包括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轉崗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輔以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手段,也稱職業能力建設、職業技能開發。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兩者統籌發展,構建社會協同的技能供給體系。

  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目前全國有1.25萬所職業學校,年招生總規模近950萬人,在校生2700多萬人,非學歷教育注冊學生5287萬人。2014年底,有技工院校281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339萬人,全國享受政府補貼性職業培訓1935萬人次。但從客觀現實來看,產業工人隊伍整體技能水平還不高,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農民工受教育和培訓程度不高,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度亟待改革完善、統籌發展。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涉及理念轉變、制度創新、體系構建、政策配套等方面。《改革方案》提出的改革重點在于,一是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以糾正一些地方和學校一度偏離就業導向,過度追求職業學校升格的傾向,一些用人單位一味以學歷為門檻歧視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行為;二是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形成定位清晰、科學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結構,改變職業教育仍是教育領域的短板局面,解決普通高等教育擴招擠壓職業院校生源問題;三是著力解決教育模式問題,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緊跟產業變革和市場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健全教學標準、更新課程內容,深化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提升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四是引導社會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和直接參與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等政策,解決企業參與辦學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培訓是就業之基。改革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重點,一是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類培訓主體平等競爭、產業工人自主參加、政府購買服務的技能培訓機制;二是強化和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主體責任,引導企業結合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需要,制定本單位技術工人培養規劃和培訓制度;三是加強技能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依托企業、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建立現代化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中心),改進技能提升培訓方式;四是推行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構建助力產業工人學習的公共服務機制。

  當前,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統籌管理不夠問題仍然突出。《改革方案》提出統籌協調發展的改革思路,一是建立覆蓋廣泛、形式多樣、運作規范,行業、企業、院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二是促進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縱向銜接連通、橫向互通互認,搭建產業工人教育培訓“立交橋”,構建貫穿產業工人職業生涯全過程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三是鼓勵名師帶高徒,推行學徒制培訓。

  三、改進產業工人技能評價方式

  技能評價方式和資格認證制度是技能形成體系的核心,包括職業技能等級設置、評價方式、資格認證、薪酬體系和集體協商等技能使用制度。這些制度直接影響工人自我學習提高技能的意愿、企業提供技能培訓的積極性,甚至影響整個技能形成體系的效能。

  《改革方案》提出了技能評價方式和資格認證制度改革思路,一是優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在政府指導下,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牽頭開發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完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二是健全職業技能多元化評價方式,引導和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和社會組織自主開展技能評價,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行業協會學會有序承接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具體認定工作實施辦法》;三是推進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加大對技術工人創新能力、現場解決問題能力和業績貢獻的評價比重,加強面向非公有制企業、小微企業的職業技能鑒定;四是推進全國職業技能鑒定服務與監管平臺建設,強化對技能鑒定機構的監督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四、兩大重點人群的職業培訓

  《改革方案》提出,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和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穩定就業,就是要求做好這兩大重點人群的職業培訓,體現技能形成體系的針對性和廣泛性。

  近年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有關部委已經下發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改革方案》要求繼續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加快高技能人才專業市場建設,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大國工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人口從1.7億增加到7.3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 36% 左右,約有 2.4 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被納入到城鎮常住人口的統計范疇,但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為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穩定就業,《改革方案》強調,深入實施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劃、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公平保障其作為用人單位職工、作為城鎮常住人口的權益,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龔惠文)

發布日期:2021年02月26日